首 页   渔业概况   渔业动态   行政通知   产业发展  科技推广  质量监管  资源环保  渔政执法  渔船检验  政策法规  供需信息
 
 
[行政通知] · 关于印发《2017年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方案》的通知 · 关于做好2016年渔业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 · 关于公布全省2015和2016年度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名单的通知 · 关于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休闲渔业发展监测工作的通...     
 
  首页 > 产业发展 > 规划布局
黑龙江省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06-04    黑龙江省农委渔业局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编制《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制定《黑龙江省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渔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现代渔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这条主线,大力推进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积极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切实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及渔政执法工作,全省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渔业经济稳步发展

全省渔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5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90.5亿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7.0%;渔业增加值37.1亿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7.0%;水产养殖面积38.9万公顷,比2010年年均增长4.7%;水产品总产量54.2万吨,比2010年年均增长6.3%,其中养殖产量48.5万吨,比2010年年均增长6.6%;地产鱼人均占有量14.2公斤,比2010年年均增长2.3%;渔民人均纯收入13447.76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16.9%。

(二)特色、集约养殖初具规模

各地围绕特色化和集约化养殖生产,进一步加大了高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全省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0期以上,培训渔民1万多人次,提升了科技对养殖生产的支撑力度,推动了特色养殖和驯化养鱼等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2015年,以地产名特优鱼类为主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发展到17.4万公顷,比2010年年均增长9.0%。全省繁育鲟鳇鱼、兴凯湖大白鱼、怀头鲶、方正银鲫等地产名贵特产优质鱼类苗种5.1亿尾,满足了养殖生产对苗种的需求。全省驯化养鱼面积达到6.7万公顷,比2010年年均增长13.2%。

(三)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全省每年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500多人次,对近3000家渔需物资经销单位、水产生产企业和场户进行投入品专项整治,对300家以上的养鱼生产单位进行药残检测,从生产源头上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在省内组织的水产品质量抽检中,近三年的地产水产品合格率均达到100%。为消费者有鱼吃、吃好鱼提供了保障。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已建成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436个,其中,部级161个,省级275个,示范场面积达到15.7万公顷。在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带动下,全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发展到31.5万公顷,占养殖面积的81%。渔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底排污、节能减排等技术由点及面,保护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养护。全省渔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保障了全省水产品市场的安全有效供给。

(四)渔业资源养护效果显现

为养护好渔业资源,进一步加大了渔政管理特别是禁渔期、禁渔区渔政管理力度,加强了水生生物特许管理和涉渔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持续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2个。全省投入增殖放流资金8743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增殖放流资金4030万元,共增殖放流濒危、珍稀名贵和经济鱼类苗种4.7亿尾,其中,国际濒危物种鲟鳇鱼256.3万尾,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长67.9%和85.5%。通过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恢复。渔业资源放流工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得到俄罗斯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五)渔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渔业基本经营制度和渔民权益维护机制落实取得新进展,全省已发放养殖证16336,通过建立、完善水域滩涂养殖权制度,进一步稳定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依法治渔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清理渔业行政审批,暂停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1项;清理整治违规网具取得有效进展,2013年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来,每年清剿违规渔具4500件以上,并将违法人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渔业质量安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以渔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培育家庭渔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2015年,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60个,与2011年相比,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增长。

(六)强渔惠渔力度加大

国家和省级财政共投入扶持渔业发展专项资金11980万元,比“十一五”的5495万元多6485万元,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渔业资源养护、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共为渔民发放燃油补贴4.18亿元,其中,捕捞渔民2.76亿元,养殖渔民1.42亿元,是渔民得到扶持最多的一个时期。在国家支持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共争取国家基本建设项目85个,其中,水产良种场6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续建项目15个,渔政执法船18艘,渔政执法快艇46艘。项目总投资908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158.6万元。

二、 “十三五”渔业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努力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渔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我省渔业的发展动力、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强度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消费者对水产品安全性、多样化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对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水产品市场价格长期走平或微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对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提出了新挑战。推进全省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化解矛盾,努力实现新跨越。

(一)发展机遇

1、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方兴未艾,现代渔业建设面临发展新机遇;从政策导向上看,国家对渔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强化,省及市、县对渔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信贷、保险支持力度加大,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强;从制度保障上看,党的十八届三、四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将为渔业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渔业治理体制提供有利条件。

2、特殊的战略地位。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确立以及小康社会中人们对优质动物蛋白需求的不断增长,挖掘水域滩涂生产潜力,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实施“水陆并进”、构建食品安全体系将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渔业的战略地位将不断强化。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渔业在资源养护和水域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坚实的发展基础。我省具有优良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省水域面积233.2万公顷,其中宜渔水面近66.7万公顷,发展渔业生产的水域资源条件优越。我省鱼类资源丰富,现已采集发现105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40余种,还有鲟鳇鱼、大麻哈鱼、冷水性鱼类细鳞鱼和哲罗鱼等多种名贵特产鱼类,有发展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水产养殖业丰富的种质资源。多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特色、集约化养殖生产快速发展,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巩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渔政工作特别是边境水域渔政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渔业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促进了渔业可持续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多年来渔业发展的经验,为我省渔业在新阶段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4、新显现的发展机遇。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蓝色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等发展理念,将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多元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为渔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国家城市群建设、自由贸易区、大物流格局建设、物联网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将促进区域布局优化,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面临的挑战 

在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我省渔业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我省渔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现有池塘11.5万公顷,生产用房等设施不配套,老化淤积面积已达5.3万公顷,占池塘总面积的46.2%,不但影响了资源效力的发挥,也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2、产业化程度低。渔业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水产品加工与外向型渔业仍然是我省渔业发展中的“短板”,与先进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生产水平、产品质量、科技素质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全省各地普遍缺乏有带动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多数养鱼场户处于家庭式的分散经营状态,市场竞争力弱,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乏力。

3政策支持不够。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对种植业、畜牧业和农机化都给予了大量补贴,但对水产养殖业除对养殖用机动渔船有燃油补贴外,对养殖生产没有补贴,一些养鱼户积极性不高,改池种稻的现象时有发生。

4、技术支撑不足。适用新技术推广速度慢,规模小;技术开发创新力度不大,我省一些特有鱼类品种的繁育养殖技术还不过关;很多市、县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工作条件很差,经费不足,导致技术服务不到位,满足不了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5、养殖成本攀升。饲料、鱼药等渔业生产资料和雇工价格、运输成本全面上涨,颗粒饲料主要成份鱼粉的价格已由两年前的9000元∕吨左右,上涨到目前的16000元∕吨,雇工价格比两年前上涨30%以上,苗种和运输的成本也都上涨10%以上。虽然养殖成本不断攀升,但商品鱼售价并没有同步上涨,养鱼场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三、“十三五”渔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渔业为目标,以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为核心,以地产名特优鱼类养殖和提高养殖单产水平及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转变发展方式,走挖潜增效、生态健康养殖之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推进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健全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努力实现全省渔业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1、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从而促进全省渔业经济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根据各地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确定重点发展地区,建设养殖生产基地,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提升产业素质,不断增强渔业发展的竞争力,形成因地制宜、重点推进的发展格局。

2、突出特色,注重质量。在渔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在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在发展特色产品中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水产养殖业快速升级和效益不断增长。在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将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渔业生产由数量为主向数量和质量效益并重方向转变。

3、生态经营,稳步推进。坚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严格控制并逐步减轻捕捞强度。积极养护水生生物资源,认真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依法治渔,保障民生。大力推进依法治渔、依法兴渔,不断深化渔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革创新,激化渔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率,促进公平正义。将保障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产权益作为工作重点,强化生产管理和服务,改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渔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全省水产品供给能力达到70万吨,比2015年年均增长5.2%;渔业经济总产值实现120亿元,比2015年年均增长5.8%;渔民人均纯收入17200元,比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5.0%。具体目标如下:

 

 “十三五”全省渔业发展主要指标

                       单位:万公顷、万吨、亿元、元

          年份          指标

  

项目

2015

2020年预计目标值

年均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

54.2

70

5.2

水产品养殖产量

48.5

65

6

渔业经济总产值

90.5

120

5.8

渔民人均纯收入

13447.76

17200

5.0

 

四、区域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充分挖掘各地的资源优势,努力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

(一)黑龙江流域优势水产品产业带

建立以抚远、同江、绥滨、逊克、爱辉、呼玛为重点,以鲟鳇鱼、黑龙江野鲤、细鳞和哲罗等特色品种为主体的优势产业带。发挥区域水质好的优势,扩大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积极发展淡水养殖产品特别是地产名特优鱼类精深加工,建设名特优水产品加工基地。推进现代种业建设,配套完善鲟鳇鱼和鲑鳟鱼苗种生产基地。

(二)松花江流域优势水产品产业带

建立以哈尔滨郊区、肇东、宾县、方正、富锦为重点,以方正银鲫、黄颡、松浦鲤、鲶鱼、鳜鱼、泥鳅为主要养殖品种,以集约化、规模化的池塘养殖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优势产业带。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稻田综合种养,建立现代渔业园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苗种生产企业建设,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为全省渔业生产发展提供苗种支撑和技术引领。

(三)嫩江流域优势水产品产业带

建立以嫩江、讷河、泰来、肇源为重点,以大银鱼、河蟹、泥鳅等为主要品种的特色水产品产业带。加强以池塘标准化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渔业园区,确保区域内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在大中城市周边发展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渔业基地,低洼盐碱地丰富的地区,探索发展耐盐碱渔业。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发展湖泊水库增殖渔业。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资源养护和生态保护体系。

(四)牡丹江、绥芬河流域优势水产品产业带

建立以牡丹江市郊区、宁安为重点,以虹鳟、金鳟、哲罗、细鳞等冷水鱼类为特色的优势产业带。稳步发展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以海林为重点发展池沼公鱼增殖。以牡丹江市郊区、穆棱和东宁为重点建设日本绒螯蟹苗种繁育基地和成蟹养殖基地。加大增殖放流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重点保护牡丹江干支流、镜泊湖和莲花水库生态环境,养护特有的大麻哈鱼、滩头鱼等鱼类资源,积极发展湖泊水库增殖渔业。

(五)乌苏里江流域优势水产品产业带

建立以密山、虎林、饶河为重点,以鲟鳇鱼、大白鱼、黑龙江野鲤等特色鱼类为主要品种,以湖泊、水库增殖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为辅的优势产业带。全面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加大特有鱼类增殖放流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重点保护鲟鳇鱼、兴凯湖大白鱼和大麻哈等特有鱼类和流域内的水域生态环境。建设特色鱼类加工和苗种繁育基地,努力培育区域内有拉动力的龙头企业。

五、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繁育养殖

以适应北方高寒地区养殖、拉动力强的鲟鳇鱼、大白鱼、黑龙江野鲤、方正银鲫和泥鳅鱼等为主要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

(二)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进一步加强养殖环节投入品的监管,加大水产品产地和市场的监测力度,适时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产苗种专项整治行动,杜绝违禁投入品的使用,加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力度,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到2020年,全省部级水产健康示范场区达到200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达到300个,全省水产健康养殖面积力争达到20万公顷。

(三)稳步提高渔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推进水产养殖、苗种繁育等生产过程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养殖场数字化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追溯、疫病防控以及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四)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与渔业现代化建设和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加快发展都市休闲渔业、生态休闲渔业,将生态文化、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全过程。

(五)切实加强渔业资源生态保护

认真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通过增殖放流,增加经济鱼类捕捞产量,补充鲟鳇鱼、细鳞鱼、大麻哈鱼种群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增加渔民收入,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保护区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工作和涉渔工程的评估工作,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着力抓好渔政管理

明确责任,严厉打击“三无船舶”,着力落实好渔船集中停泊、专人看管、进出停泊点登记和昼捕夜停等相关规定,加大禁渔区、禁渔期禁捕监管力度,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强化边境水域渔政管理,全力遏制非法越界捕捞行为。

(七)积极创新体制机制

以渔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培育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渔业新型经营主体,到2020年,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10个,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提高渔民的合作化水平。

六、重点工程项目

(一)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新建5个水产良种场,建成后全省新增水产苗种生产能力5亿尾,水产苗种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利用油补改革后省里的统筹资金,加大池塘改造力度,每年维修改造池塘0.4万公顷,稳步提升池塘综合生产能力。

(二)渔业生态养护工程建设

加强鱼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布局合理的鱼类生态保护体系。针对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水域的鱼类分布特点,有侧重地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确保鲟鳇鱼、大麻哈鱼、大白鱼、细鳞鱼等重点品种的种群数量稳步回升,常规品种得到有效保护。计划年均增殖放流各种鱼类苗种1亿尾以上。

(三)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工程

在全省选择10个示范县,建立20个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建立稻鱼、稻蟹主导模式示范区。

(四)互联网+现代渔业示范工程

在全省选择若干个示范县、示范场,建立智慧渔业示范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渔业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批现代渔业的示范典型。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与追溯系统,建立若干个县级服务站、乡镇站点和质量追溯生产经营单位。

七、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现代渔业发展后劲

各市(地)、县(市、区)特别是渔业生产重点市(地)、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水产良种场建设、名特优新鱼类繁育和推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水产品加工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将渔业纳入农业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范围。各涉农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强渔业信贷支持。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支撑和公共服务能力

要加强各级渔业机构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相应的渔业管理和推广机构工作,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开展渔政执法、船舶检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全省渔业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基层推广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服务有手段。积极鼓励渔业科研人员探索、总结、适合本地实际的先进适用养鱼技术模式。积极开展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轮训和继续教育,到2020年,全省组织培训水产推广人员1500人次以上,完成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轮训。

(三)加快培育渔业龙头企业,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

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苗种繁育、饲料和水产品加工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搞好与养鱼场户的对接,形成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特别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技术装备水平高、生产竞争力强的水产加工企业,带动我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对特色产品进行认证和商标注册,打造创建水产品龙江品牌。在重点水产品集散地和重点产区辟建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引导、鼓励渔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积极发展鲜活水产品贮存、运输、销售和保鲜加工,实现地产鱼均衡上市。

(四)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摸清本地区养殖户数、面积、水源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档案,纳入监管范围,凡符合规定的养殖场户要全部持证生产,使养鱼场户对水域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得到有效保护,促进养殖水域滩涂科学利用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大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力度,落实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制度,建立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逐步实现可追溯管理。加强水产品产地和市场的监测工作,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要大力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落实禁渔制度,严厉打击毒、电、炸鱼和使用非法渔具行为。建设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通过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水生野生动物特许管理,依法规范水生野生动物捕捉、驯养繁殖、运输、经营利用、进出口等各环节行为。

关闭窗口
 

主办: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渔业局  承办: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  黑ICP备05005700号 信息维护
地 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178号 邮 编:150018 传 真:0451-84610948  电子信箱:hljyyxxw@163.com